羊城晚報記者 何偉傑
  廣州荔灣區芳和花園是廣州大型保障房樣板社區之一。這個由回遷戶、中低收入群體所組成的大型小區,曾因多次發生墜樓事件而備受社會關註。
  近日,在一場為該小區所組織的愛心送米活動中,東漖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了一個讓人更憂心的數字:自芳和花園正式交付使用以來,短短三年,該小區住戶出現輕生傾向的案例高達700多宗,雖然最終造成無法輓回的悲劇的不足10宗,但服務該社區的社工團隊卻面臨人手和能力不足的尷尬。
  平均每三天1人欲輕生
  貧窮孤老成社區“通病”1個社工要服務1000人
  1月10日,由廣東實驗中學、荔灣區東漖街、生命緣志願者協會組織的一場送米活動走進芳和花園,數十名學生把自己捐錢購買的2000斤大米送到困難戶、低保戶以及獨居老人家裡。
  荔灣區東漖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陳少芬相信,這個小區里需要關懷的人實在太多了,需要的關懷也不僅僅是物質上的。2013年,芳和花園接連出現跳樓輕生事件,讓社會廣泛關註。兩年來,在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社工的積極介入下,跳樓事件逐步減少了。但言談間,陳少芬仍難掩憂心:從芳和花園2011年年底正式入住至今,該小區住戶出現輕生傾向的案例高達700多宗。如果按概率來統計,平均每兩到三天就有1宗。
  儘管在這700多宗輕生案例中,最終造成無法換回的悲劇的不足10宗。但這個數據背後,隱藏著的是深層的社會問題。對於很多人而言,房子是生活的盼頭。但對芳和居民而言,好不容易住上新房子,緣何還心結重重?“因病致貧、不想拖累家裡人、精神問題……”陳少芬向記者列舉了不少輕生的原因。
  貧窮孤老成社區“通病”
  錶面上有房子住,但很多人內心依然是一座外人難以輕易觸碰的孤城。
  2013年上旬,一名住戶爬到了自家20多樓的窗戶上,嚇壞了周邊不少鄰居。據陳少芬回憶,在事發前幾天,鄰居已經察覺到該住戶不太對勁,有鄰居甚至連續幾晚不睡觀察其動向,最終及時察覺到該住戶的異常舉動。社工、居委紛紛趕到現場,“當時大家勸了一個多小時,但無論旁人怎麼勸,她就是不讓人碰。”無奈之下,一個之前跟進她很長時間的社工趕回來了。該人一看到“老朋友”回來,態度頓時變得緩和,最終放棄輕生念頭。
  雖然住上了廉租房,然而貧窮、疾病仍然是年近八旬的陳婆婆的一道心結。三年前,陳婆婆一家從海珠區遷往芳和花園,但她卻高興不起來。兒子離婚、老伴離世,多起悲劇無情地衝擊著這個原本早已一貧如洗的家。如今,陳婆婆、兒子以及剛上初一的孫子三人擠在窄小的一廳兩房裡相依為命。陳婆婆沒事總往樓下跑,她說不想在家裡悶著,樓下起碼有人能聊聊天。冬天來了,兒子把禦寒的棉被都給了老母親和兒子,自己只用一張棉毯,冷的話再加上一件大衣。學生來送米時,陳婆婆拉著志願者小聲說:“兒子經常跟我說,居委會那邊已經幫了我們很多了,不要再要求人家了,但我還是想問問,如果有物資剩餘,能不能送床棉被給我兒子。”
  1個社工要服務1000人
  據統計,芳和花園目前共有19000多名住戶、5000多戶家庭。其中有3000多套是經濟適用房,1900多套廉租房。“可以說全市相當一部分老、弱、病、殘都集中到這裡來了。”陳少芬說,很多家庭或許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傷痛,當彙集在一起,悲傷和孤寂就這樣被傳染開了。
  為了給芳和花園住戶提供更好的社區服務,2012年年底,東漖街家庭綜合服務中心正式落戶芳和花園,這也是荔灣區最大的社區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社工也成了為這群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芳和居民解開心結的一劑“良藥”。陳少芬說,家庭綜合服務中心落戶以來,社工們確實做了不少工作,定期走訪、組織義工上門送溫暖等,與不少住戶成為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然而,人手不足一直是個問題。據瞭解,東漖街共4.6平方公里,轄內人口5.5萬人,其中芳和花園就有近2萬人,但家綜的社工一共才20人。“我們現在已經把過半社工的力量都集中在芳和花園,但再怎麼調劑,每個社工都必須面對至少1000名服務對象。”陳少芬說,這些服務對象都是非常典型的困難家庭,走訪不能“蜻蜓點水”,每家每戶都需要社工投入大量時間。而且她也坦言,如今很多社工社會經驗不足。種種難處讓他們的工作變得力不從心。
  社工望政府資源有傾斜
  據瞭解,廣州目前有芳和花園、聚德花苑、金沙洲新社區等多個已啟用的保障性住房小區。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州大學廣州發展研究院曾經在廣州市內多個保障性住房社區進行過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只有四成居民認同在社區內生活有安全感。“最低的生活保障,並不僅僅只在於房子。”著名心理學專家胡慎之坦言,是否病有所醫,經濟困難是否能申請到足夠的補助,心情低落時鄰裡和社會是否有給予足夠的關愛,這些是個人生活保障之一。當這些生活保障缺失時,人們產生的負面情緒往往會形成一種心理暗示,並像感冒一樣向周邊傳染。
  對於這種負面情緒該如何緩解,穗港及海外分隔家庭輔導中心創始人、在穗港兩地穿梭十多年的資深社工梁秋莎曾坦言,如果光靠社工們獨立去完成這些工作,肯定是有難度的,所以社工要做的是構建一個網絡,發動身邊的居民一起形成義工網絡,從而覆蓋更多有需要的人。此外,她還表示對於一些重點區域,政府應該多關註。
  陳少芬也坦言,目前廣州雖然每條街道都家庭綜合服務中心,但是資源分佈存在“一刀切”的情況,“每個街道,無論人口多少、管理難度大小,同樣每年投入200萬元。”她建議,類似芳和花園這樣的大型保障房小區,政府應該額外專門設置一支更有針對性的社工團隊,以便為居民提供更好更及時的服務。
  何偉傑  (原標題:住進保障房小區,他們為何心結難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m24fmkbm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